医务社工,从“病”到“人”的医患“摆渡人”
12月27日至29日,由广东省医务社会工作研究会、广州市医学伦理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共同主办的“广东省医务社会工作研究会第八届学术年会暨健康社会工作等分会成立大会”在番禺区中心医院举行。
从关注人患的“病”到关注患病的“人”。医务社工用服务“缝合”着专业医疗服务与患者社会需求之间的“裂隙”,给予患者及其家属更全面的关怀,成为医患之间的“摆渡人”。
肿瘤科病房服务:“生命由我唱”病友音乐会社工介绍本次活动和介绍志愿者(受访者供图)
医务社工是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是医疗多学科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专业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能帮助患者及家属有效预防、缓解和解决因疾病导致的情绪、心理和社会问题。
医院医务社工负责人:医务社工倾向解决患者心理和家庭的问题
“有些生理症状需要通过医疗措施干预去解决。而医务社工则是解决那些不仅仅靠医疗措施去解决的问题。”番禺区中心医院社工部部长赵自更介绍,一个人的疾病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健康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等,光靠医生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他举例,如一个人患了肺病可能是与他工作的环境粉尘污染有关,或是患者由于经常搬运重物造成的腰肌劳损,还有在热环境下中暑、脱水的情况,都可以看出患者造成病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医生更倾向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而医务社工则更倾向于解决患者的心理和家庭问题的解决。”
他介绍,目前医院大约有1400张床位,常住病人在1200多名,通过统计数据,发现其中有60%左右的病人都会有 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只需要简单问题谈话就可以了,但是还有20%左右是问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其中则是有5%是需要心理科医生进行相关治疗的。而其中的10%左右则是需要医务社工进行心理干预的。根据床位的大致预估,医务社工则会每天面临着100多张床位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我们进行一次深入的谈话就需要20分钟以上,加之其他的干预措施,一天能够疏导两到三个,基本上就已经满负荷了。”
他表示,医务社工的服务对象,除了患者、患者家属,还包括了医务人员及医务人员的家属。“医务人员在工作上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面临家庭方面的压力。培养一个顶尖的医务人员、专家,真的不是聪明就行的,还需要不断地实践。这就意味着会直面患者死亡的恐惧感。”
医护药社联合查房(受访者供图)
一线医务社工:设身处地去想能感到患者的“窘迫”
番禺区中心医院社工部医务社工张慧媛已经进入社工领域十年,在近一年才转为专职医务社工,她表示,社工的专业价值观是帮助“人”,通常在社工领域有一句话叫“助人自助”,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
她介绍,她曾经做过很多方面的社工,有精神康复方面的,也有妇女儿童维权的,还有一些长者服务方面的。在不同的领域需要社工不断去补充相关的知识。“比如我做精神康复方面的社工的时候,需要去接触和了解一些精神康复的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副作用等,精神康复在药物管理方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张慧媛说,因此,当来到医院的肿瘤科与康复科,社工的主要工作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她告诉记者,自己干预的很多案例都是隐形深刻的,特别是有时候会涉及金钱的问题,由于会关联到很多如家庭等社会问题,因此也更加凸显。“多年的专业价值观,训练了我们很多时候会设身处地从患者的角度去看待他们面临的一些情况,因此也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的窘迫。”
此外,她表示,有的同事做医务社工比较久,在医疗救助资金对接方面会比较有经验,因此能够比较快地匹配到相关社会资源进行救助服务。但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和积累,则会面临着社会资源方面的限制。她认为,如果能够设置相关基金会或爱心组织的“花名册”,在ai智能的帮助下,迅速匹配到相关合适的社会资源,将会大大提升医务社工在这方面的工作效率。
周冰
专家:加快推动“全国性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广东省医务社会工作研究会会长刘俊荣表示,医务社工是现代卫生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患者舒缓、解决和预防医疗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助人自助。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现实需要,是彰显医学人文的重要举措。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医务社会工作专委会主任周冰介绍,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已经覆盖了三级预防体系,包括了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社区健康社会工作、医院社会工作、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康复社会工作等。同时,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整体来看,是不充分、不平衡的,一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区域内医院开展的不平衡,三是院内科室覆盖的不平衡。
多年来,内地医务社工发展经历了多种方式的探索。一是以上海市为代表的“政策支持、医院运作”的方式,政府出台医务社工政策性文件,医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立社工岗位或部门,自主聘用社工,负责社工服务运作。二是以广东省为代表的“政府购买、机构运作”的方式,广东省各级政府及民政、卫健等部门,主要由政府、医疗机构出资,向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由机构委派社工人员进驻医院,同时,作为社会慈善公益主干力量的基金会加入其中,成为重要的资源供给者。三是以北京市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多元共存”的方式,由政府主导,整合专业力量、社会组织、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开展医务社工服务,不同医院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策略推进医务社工服务。
“全国性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局面与共识将加快形成。”周冰表示,同时医务社工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也将进一步加快,职业制度和激励机制也将成为医务社工队伍建设的核心保障。
来源:广州日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 上一篇:医务社会工作该怎么做?这次大赛引人思考
- 下一篇:“爱满百家”困境家庭帮扶项目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