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生命的最后120分钟

2022-01-12 14:42

120分钟,我们可以做什么?

看一场电影?

参与一个会议?

还是坐着发个呆……

与我而言,120分钟,

让我看见了情绪,

参与了生命的成长,

反思人生的意义……


从敬老院,到企业,再到社区,走过三个社会工作领域的我,如今成为一名专注临终关爱服务的医务社工,看到了我的第一位案主。


在接触四次之后,转院了,然后,家属说,他走了,而我,跟他接触的时间,累计起来,才120分钟,心情复杂地敲打键盘,回顾着第一次见面以及他的第一次微笑。


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

第一次来到病房,接触一位79岁肺癌晚期的陈叔,同事热情跟她打招呼,陈叔爱理不理,眼睛也不看同事正眼。

社工:最近感觉怎么样?

陈叔:(挥手示意表示不好)

社工:身体哪里不舒服吗?

陈叔:(手指指肚子)

社工:那需要我们帮忙跟医生转达什么情况吗?

陈叔:(再指指肚子)

......

同事就这样持续沟通了十五分钟,在这十五分钟里面,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不是医生的我们,在生命的这个阶段,能做什么?他是否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

带着疑惑结束谈话之后,同事悄悄告诉我,陈叔并不知道自己的病情,家属并不愿意伤害患者本人。

突然,我似乎一下子明白,并不是不愿意沟通交流,而是内心的情绪,让他“好不起来”。不知道自己的疾病,只是感受着身体的疼痛感,像是大海中找不到方向的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船开不动了,千疮万孔的船长,失去了方向,怎么会有心情去讨论沿途的景色。

尊重家属的意愿,我不能告知陈叔他身上的疮和孔是什么原因,也没有办法帮忙修理停滞不前的船只的话,我能做的,可能仅仅陪着他,起码他没有那么孤单。

情绪是重症患者需求的桥梁,如果他们的情绪没有得到理解,那么他们就会本能地用肢体语言,也就是眼神、手势进行表达。

社工增加探望的频率,试图让陈叔用他的肢体语言有更多的表达。


看到性格的AB面

住院过程中,社工跟家属了解到,患者丧偶,一直独居,近期因为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身体明显的无力感,才住院治疗的,平时也很少跟家人、邻居交流。根据家人的意思是,陈叔是一个悲观且固执的人,不配合治疗、不愿意吃中药。

在病痛的折磨中,陈叔耗尽了自己的耐心与希望,重重的压力使家人只看见了陈叔的A面。而社工,在与陈叔的多次接触中,透过他点点滴滴的讲述,翻开了陈叔深藏的B面:

是一名机械维护人员,长期跟机械接触的人,虽不善交际,但心如明镜,记住研究生外孙是电子化专业,还有一年就毕业。

这份觉察一下子让我从无助虚弱变得力量满满,发现陈叔身上的B面特质:耐性、细心、勤劳。

这份看见自己的力量,也让我更好地看见患者。

不方便用语言沟通,社工却发现79岁的陈叔,生命末期,用颤抖的手,还能写得一手好字;

当我真的看到了陈叔性格里的AB面后,我变得更加平和,这种平和,也影响到了陈叔,慢慢一起寻找病房里的乐趣:看报!

第一次把两份报纸拿到陈叔面前的时候,陈叔很惊喜,戴上老花镜,如饥似渴拿着其中一份来看,陈叔有自己的偏好,只钟爱某日报,直接示意让我带走某报纸,不喜欢看电视,但家里总会开着电视,不爱听收音机,钟爱看报。喜欢热闹又喜欢安静,儿孙满堂,但甚少探望,家人忙于生计,疾病不招即来,在病床上,陪伴陈叔的,是一份报纸。

陈叔在报纸中,找到那个自由的灵魂,在知识的海洋中,这只船重新起航,慢慢移动去寻找让生命走得更加舒适的彼岸。

2021年11月4日,再次联系陈叔家属的时候,家属表示,他不在了。

他不在了,而不是他不再了。希望后人也能够看到,那个专注于看报的老人,生命最后,他带着兴趣离开。


看见生命,看见成长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到底剩下什么?

陈叔在临终阶段,一直不清楚自己的病情,生命的最后阶段,陪伴他的是对病情的焦虑、恐惧和莫名的孤单感,这时候的他,希望疼痛被安抚,希望情绪被看见,希望心愿被聆听。120分钟里,社工陪伴着、倾听着、尊重着生命的变化,看见焦虑和恐惧在医护协助下有所缓解,社工与陈叔同行,探索出以“阅读”攻破“病毒”带来“孤独”的秘诀。

临终关怀服务正是关注的“人”的概念和“生”的质量,它不能促进或延迟患者的死亡,却能够协助生命质量的提升,帮助看见需求,满足心愿,收获力量。

愿每一个需求被聆听,每一个遗愿被实现,每一份力量被挖掘。


 转载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梁美琪

    单位 | 北达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